金在贤躬身道:“老臣遵令,定不遗余力辅佐太子。”
扶余义慈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自己则步履沉重地走向后殿,他要亲自把这个决定告知扶余隆。
此刻的他,满心忧虑,只盼着扶余隆此去能在绝境中为百济撕开一道生机。
且也清楚,这次长子一去,便再也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按照中原王朝对他国质子的传统,百济的继承人,依旧会是扶余隆。
但只有自己死后,长子才会被允许返回百济继承王位。
这一面,便是最后一面了。
——
长安城。
太极宫,太极殿,早朝。
晨曦的微光透过殿门的缝隙,丝丝缕缕洒在太极殿内。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不怒自威,目光环视群臣后,缓缓开口说道:“朕听闻太子在辽东施行了一套新政,别具新意,今日让晋王给诸位讲讲,大家敞开了议一议,若真有可取之处,朕有意在大唐境内逐步推行。”
这番话让房玄龄眉头皱起,虽说他自从看了太子新政的内容后,就知道肯定会得陛下心意,但没想到陛下的动作会这么快,还直接让晋王开口。
李治身姿挺拔,稳步上前,施了一礼后,朗声道:“回禀父皇,太子于辽东之地,大胆革新,将县令之权细致三分,设为文、武、法。”
“文司全力操持县城发展、水利农耕、赋税诸事,为民生谋福祉。”
“武司专职负责治安缉拿,保一方百姓安宁。”
“法司严谨执掌刑律,维系公正。”
“县令统筹全局,县丞、县尉各安其位,互不干涉。”
“此外,县令之下还另设县学、课税司、农业司、商业司、审计司等诸多衙署,县尉之下,每十里设治安司,织密管控之网。”
很显然,李治在李泰那边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模棱两可的随便说说。
实际上,李治不仅细细研读了太子新政,还找了心腹们共同商议解读。
太子新政,不仅是能加强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打击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的根本就在于各郡县之中,若郡县权力被拆分,也意味着五姓七望需要去让族人争夺更多的官职。
而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原本权力架构的削弱。
李治话音刚落,魏征第一个出列,面带微笑,眼中满是赞赏:“陛下,老臣以为太子此新政着实高妙。当下各地郡县,事务繁杂如乱麻,常因权责不清,致使诸事拖沓。”
“太子这般细分权责,专人专事,恰似快刀斩麻,效率定能大幅跃升。”
“且县学教化百姓,培育贤才,商业司盘活坊市,带动经济,长此以往,必能让地方蓬勃兴盛,老臣全力支持。”
魏征虽说是太子党,但并非是无脑站位太子。
关于太子新政之事,他回去后,仔细研究了许久,心中已经认定,确实是要比现在的大唐制度要更加优越。
在魏征心中,其实没有太多世家皇权的区分,更希望的是大唐越发繁荣昌盛。
况且这权力的拆分,影响最大的是五姓七望,跟普通的世家关系不大。
褚遂良立即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道:“陛下,老臣有不同看法。我大唐疆域广袤,南北东西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差异巨大,辽东新政专为当地初附、情况复杂所谋,贸然推行全国,恐如削足适履,难收实效。”
“再者,新增诸多衙署,官员数量势必暴增,薪俸、物料耗费巨大,百姓赋税负担恐难承受啊。”
在朝堂上,褚遂良是自然要站在世家角度来说话的。
这时,工部侍郎阎立德站了出来,神色兴奋:“陛下,臣倒是觉得大可一试。太子新政里重视水利建设与农业种植,这正合我工部专长。”
“有专业的农业司统筹,水利工程必能规划得更为精巧,灌溉农田,粮食增收有望。况且,商业司运作得好,工坊林立,朝廷税收只会增多,前期投入何愁没有回报?臣支持推行。”
阎立德虽说不算太子党,但其实早就已经成为了太子的崇拜者。
本身工部这块就是以各项工艺技术立足,而太子的多项发明,包括对原有技术的改革创新,早就已经收拢了大部分工部官员的心,这一点,是李承乾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听闻太子新政的内容,阎立德自然希望能够推广开来。
礼部侍郎王珪也附和道:“陛下,礼部也认同尝试一二。县学若能在各地扎根,教化普及,礼仪之风定会更盛,于我大唐风化传承、人才培育益处颇多,正是契合我朝崇文之策,不应因噎废食,错失良政。”
五姓七望影响是大,但在李世民刻意的打压下,朝廷政治中心里,五姓七望的势力不大。
况且这太子新政,一开始百官心中还有些担心,毕竟太子跟陛下那点事情,百官稍微有点门路的,都有些知晓,在朝廷都算不得多大秘密了。
可现在陛下很明显是支持的,否则晋王怎么敢这么说。
站在高管的角度,对于地方的权力分化,则意味着中央集权。
朝廷百官,就是中央啊。
长孙无忌见众人各执一词,便上前一步,从容说道:“陛下,两方所言皆有考量之处。新政理念新颖,潜力巨大,但推行全国确有风险。不妨选派几处有代表性的县试点推行,既可控风险,又能检验成效,待磨合顺畅,有了经验,再做定夺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平和又透着睿智:“众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朕心甚慰。既如此,便依长孙爱卿提议,选几处县试点推行太子新政,由晋王牵头,协同三省六部,精心筹备,万不可敷衍了事。”
“遵旨!”群臣齐声回应,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