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宝玉:什么?我要吐了!
在御书房议事,当然不是在秦王府了,都是心腹之臣,有什么就说什么。
方才东方治所言毒计,隆祐帝的确有意动,但毕竟有背圣贤的观念,若是真这样做,就会被一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所唾骂了。
隆祐帝倒不怕唾骂,只是如今不是和那些酸儒翻脸的时候。
“此计不可,我朝海军并不是强项,在沿海剿倭尚且不足,如何震慑倭人?还需从长计议。”
“安爱卿,你可有想法?”
安景钟沉思了阵,回道:“如今京中又翻盖几座寺庙,江南之地又是礼佛拜佛成风,寺庙本身就占有大片土地而不纳税,且还有足以支撑数倍开支的香火钱,不如……”
安景钟话还没说完,却见周围人惊愕的看着他。
安景钟也是官场的老人了,一眼便看出了他们眼底的意思。
好家伙,你要回乡颐养天年了,派我们去灭佛是吧?圣贤之言不可违背,佛祖的祠堂端了就端了?
安景钟无奈言道:“你们想到哪里去了?我的意思是,让他们牵头,捐出些银子来,总也先度过入冬的难关。”
“哦,原来如此。”
众人笑笑应着。
隆祐帝颔首,“这倒是个法子,佛寺道观再加上城中的世家大族,捐出些银应该不是问题。”
“而后朕再修建战船,打倭国,不对,清理倭寇,保障海路。”
再看向其他人,隆祐帝又问道:“可还有别的法子没?”
户部侍郎赵公瑾应道:“不知陛下以为,改稻为桑是否可行?若是陛下决心开海,那丝绸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若没有足够的丝,便也没货物可卖。稻田改桑田,一亩的收益便能翻几倍,便是对百姓来说,也是有利的呀。”
隆祐帝皱眉问道:“原本是稻田,改成了桑,那百姓的口粮从哪里来?”
赵公瑾答,“当从临近州县调拨。”
隆祐帝又问道:“那种桑种得多了,蚕丝的价格太贱,百姓反而没赚到银子,当如何?”
“那官府统一定价收购?”
隆祐帝颔首,“那可在几处州县的试行一下,若无差错,可推广几处。”
再议了几件朝中大事,便是临近晌午,原本已无话可问,四人已打算走了,却又被隆祐帝留了下来。
与夏守忠示意后,就见其端出了一个锦盘,上面堆叠了四块亮白色的砖。
隆祐帝笑道:“这是岳凌的法子,他在沧州制盐,改进了工艺制出的海盐味道还不错,这盐砖当是朕送给诸位爱卿的了。”
“多谢陛下。”
四人相视一眼,皆知道此举何意了。
看来这京城里,又是要变天了。
四人相伴离去,隆祐帝拾起案上文书,不觉叹道:“两淮盐场能占天下盐政半数,而晋商坐拥川陕晋,京畿辽东等地,每年缴纳的盐税竟连两淮盐场的三成都不足,是该敲打敲打了。”
“给岳凌划出行盐地来,准他放盐引,往京畿辽东等地贩卖,与晋商竞争。”
一念起岳凌的小心思,隆祐帝又笑道:“他给朕送来盐砖,说是让朕品鉴一下沧州盐的味道,结果送来了几马车,朕就是给整个皇宫上下吃,也得吃个几载。他呀,无非是想让朕帮忙开一下销路。”
“也罢,朕就再帮帮他。总之,他产出的盐也的确精细。”
将夏守忠又唤来身前,隆祐帝道:“将那块刻有‘为民承命,国安岁稔’的盐砖,嵌在太和殿入殿的石阶里,让往来入朝的百官都看得到。”
“其余的盐砖,分发给京城中的世家大族,勋贵之门,还有余便分些给外城的平凡人家吧。”
“奴婢遵旨。”
……
荣国府,贾母院,
城中被广发了盐砖,作为四王八公之首的贾家更无例外,还被多发了一块,彰显了皇家恩宠。
贾宝玉一早用了御赐盐砖所作的粥糜,别提是有多神清气爽了,又迈起了四方步,往外面去了。
园子里如今去不得,三春那边还闹了矛盾,如今他也只好去外帏,寻几个朋友去府外高乐了。
还没走过二门,贾宝玉却是见到了熟人。
只见一席红裳的史湘云,裙摆摇曳,像一只大红蝴蝶,兴冲冲的正往门里来。
久未与姊妹高乐的贾宝玉,见到史湘云来,霎时间脸上的笑容就收敛不住了,再没要出去的意思。
“云妹妹,伱终于来府上了,倒是有段时间没见你来过了。怎得前段时间我挨了打,你就来看了我一次,往后就不来了呢?”
“这会儿是不是知道我与三丫头拌嘴了,来宽慰我的?”
史湘云上一次来贾家是听说贾母病了,作为史家的后辈来探望,而看宝玉也只是顺带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