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5.第94章 打压徐氏,由盛转衰  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4章 打压徐氏,由盛转衰

景新三年六月五日,前太常、太学令徐胄暴毙身亡,享年七十六岁。

一时间,儒林法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学令逝去,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可以说这即是灾难,又是机遇!

就如同昔日徐恭逝世一般,一次名扬天下的机遇!

徐胄出殡的那一刻,无数太学生自发的跪在地上相迎,十里长街,甚至还有一些人自发辞官为其守孝。

影响非常可怕,就连皇帝刘据都亲自为其哭丧。

当然,他们这么做除了是感念徐胄一生的功绩之外,更多的其实还是为了自己扬名!如果出了名,对于日后举孝廉,升迁都有莫大的好处,虽然大汉是以儒法治国,但名声这个依然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都是起决定性因素的,从举“孝廉”这个名字就能看的出来,想要进朝廷做官,道德还是更加重要。

贤能这个东西没有特定的标准,什么叫贤?什么叫庸?无非在于怎么说,道德就不同了,基本有着特定的标准。

天下人有目共睹,也更容易服众,当然也不是不重视,相对而言的。

徐胄的官职不算太高一生都只是九卿,但威望却极其的可怕,很多担任过三公的高官都是其学生,比如刘屈氂,陈农,九卿、太守、刺史这些就更是数都数不清了。

这就致使他的权力能做到丝毫不弱于三公的地步,某些丞相都要敬上三分。

刘彻行事霸道,却唯独让徐胄几分,刘据此次也是为了加强自己在文人那里的口碑,以后更好的征辟人才。

“兄长…”徐晔跪在灵位前,早已是泪流满面,他的旁边是堂弟徐南,两人再度摒弃前嫌,一同为兄长守孝。

徐胄虽然本质属于河南徐氏,但他这个人素来不承认家族分裂这件事,对于清河那边同样有所帮衬。

或者说,以他的名望什么都不错就能起很多作用,徐晔拜相,也是太学集体推荐的结果,本来刘彻是不打算这么早提拔的。

毕竟,徐家人做官,一做就是半辈子,其余臣子就没有机会了。

现在徐晔在朝中的势力可谓如日中天,因为刘据需要他来抗衡大将军,虽然霍去病本人摆烂,可依然被忌惮。

徐南被扶持起来,也是这个意思。

“兄长…”

徐晔跪在地上,泪水止不住的流淌,从小叔父外出打仗,他们几个孩子都是徐胄带的。

长兄如父,这句话两人有着切实的体验,即使辞官隐退,也依然帮助家族在太学中运作。

以至于徐氏能保持自己超然的地位。

徐南同样默然,哀痛溢于言表,他向来不喜欢哭泣,只有父亲病逝时才有过短暂的流泪。

“徐相,徐骠骑节哀吧,老师也不希望你们为他伤心。”

两鬓斑白的太学博士其实心里更加悲痛,但却不好直接哭出来。

太学已经能够离开徐氏的扶持了,可这份情义不会消失,第一批的太学博士几乎都去世了,现在的,大多是徐胄亲自教出来的。

身披白衫的禁军齐刷刷涌了进来,站在一旁,刘据也来到祠堂祭拜。

徐胄不是他的老师啊,不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其实刷名望倒是顺带的,自己贵为当朝天子,难道还会缺少人才投奔吗?

至于史书评价就更不必说,史书取决于你的功绩如何,就算名望刷的再高,也难以掩盖昏君的事实。

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老师,您保重啊。”身为天子的刘据居然是直接跪了下来。

“陛下这不合适吧……”

徐晔还想劝慰,但被刘据当场回绝。

“这有何不合适?子跪父,徒跪师,天经地义,就是天子也不能违背这伦理纲常啊,朕说过会守法,就同样会守德!”

这番话得到了一众太学博士的一众好评。

明君啊!日后一定要好生宣扬。

刘据磕了一个头便站起身来,旧时代的英雄已经几乎全部离开了人世,新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如今朝堂上清一色都是新的人,老人已经被淘汰了。

………

随着武帝刘彻多年的穷兵黩武,国库日益空虚,已经支撑不起多么庞大的征战改革了,大汉的格局几乎定型。

刘据终其一生做的都是休养生息,企图让大汉的国力重回巅峰,再次恢复昔日文景盛世的壮举。

高帝立国,文景奠基,武帝改革,而他需要做的就是为父皇擦屁股了。

征元三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车骑将军霍光继承其位。

徐晔被加封为太学令,徐氏的威望再度达到了鼎盛,累世公卿,四世三公。

可谓是风光无两,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丞相世家,每一代人都会出现丞相的高官。

征元十五年,骠骑将军徐南病逝,其嫡长子徐宁承袭其爵位,成为新的清河徐氏家主。

征元十六年,丞相徐晔病逝,其子徐濡承袭爵位。

此时徐宁已经是御史大夫,徐濡官拜太尉,注定将再次兴盛一代,皇帝对于徐氏依然有着绝对信任。

至少刘据依然对其相当依赖,只是太子刘洵就不好说了……

徐氏门生遍布天下,累世公卿,手中无论是资源还是威望都相当可怕,特别是太学令这个身份,如今是徐濡担任,几乎做到了世袭。

因为刘据并没有接着让徐氏教导太子,因此刘洵对其有着些许忌惮。

敌视不至于,但是制衡压制的心思愈演愈烈,私下曾不只一次和老师霍光商讨。

对此,徐濡有所察觉,但却毫无办法,他们无法插手立储一事,徐家能一直保持不败,就是因为对自己认知相当充分,永远不做超出臣子范围以外的事情。

刘据作为实权皇帝当然不是不知道,所以对于徐濡等人也是警惕了起来。

儿子和大臣之间,他毫不犹豫的做出了选择。

刘洵打压徐氏的想法,他不支持,但也不反对,毕竟没有哪个帝王会希望臣子如此做大。

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了征元二十三年,刘据于未央宫驾崩,并着徐濡徐宁霍光等人为托孤大臣,其中霍光为首席大臣,全权辅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