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2.第121章 幽州情况,平定西凉  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1章 幽州情况,平定西凉

整个蓟城忙碌了起来,广阳太守在得知新任州牧即将赴任的消息后,便马不停蹄的开始修缮刺史府。

这位大佬他早有耳闻,冀州出了名的大员,担任清河太守,实际上把持冀州大权,就连当地新任刺史都要敬上几分。

这次更是成为了一州之牧这种土皇帝,势力就更不用说,而且听说徐旻来时还特地从清河府库调拨了大量粮草,以此缓解他们后勤紧张的情况。

幽州的确比并州凉州富裕的多,可养的军队也更多,并州的粮草是长安直接负责,幽州就要倚仗河北其余州县的支持。

其中冀州便是榜一大哥般的存在,负责绝大多数的粮草辎重,就连兵员补充都一定程度上补给。

广阳太守郑琳也没少和这位清河太守打交道,算是老相识。

结果之前名义上还是平辈呢,没过几年就成了顶头上司,也是唏嘘不已。

太阳慢慢落山,徐旻上任的车队也很快赶到,毕竟清河距离广阳很近,因此阵仗也要比徐远赴任时大的多。

成车成车的钱粮被运了进去。

“属下见过徐州牧,明公风采依旧啊。”

郑琳殷勤的凑了上去。

他的身形健硕,孔武有力,一看就不是传统意义上都说儒臣法臣,应该是讲武堂出身。

也正常,毕竟广阳这地方经常要领兵打仗,即使是一个偏后方的位置,战事也不少的。

毕竟兵力有限,一直都是互相支援的状态。

徐旻同样笑了一下,此人他确实认识,印象也还不错:“郑太守也是一代勇将,这幽燕之地能常年保持和平,你的功劳同样不小啊。”

他说的是实话,乌桓人依托昔日东胡的旧地飞速崛起,势力发展迅速,已经有控弦之士近十万了,这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

不亚于占据大漠继续与中原朝廷对峙的北匈奴。

在宣帝元帝两朝的打压分化政策下,匈奴各部落中已经逐渐出现了间隙,相当一部分部落不在愿意听从单于的命令。

随即在元帝的煽动下陷入分裂,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南匈奴近三十万人纷纷举家归附内地,被安置在了朔方,而北匈奴则继续占据草原与中原抗衡。

不过势力已经得到了根本上的削弱,如今其控制的土地大概就只有漠南漠北这几块而已,在辽东西域的势力已经所剩无几。

因此其人口兵力也就没多少了,现在估摸着能打仗的十几万人顶天了,所以袭扰的范围也就变成并州、凉州几块。

侧重点还是并州,雍凉的主要威胁是羌人,匈奴的袭扰倒是其次的。

不过,因为中原内乱的缘故,他们已经开始将手伸到西域诸国了。

“这是朝廷的功劳。”郑琳没有贪功,赔笑着。

他是知道的,自己想要升官只能靠这位徐州牧,至于王家那边很艰难,身为地方官天然就无法进入高层。

因此,调到一个富裕点的地方就已经很好了。

跟着广阳太守走进刺史府,这里的面积和太守府相当,内部也过得去。

至少比陇西太守府那穷酸地方好的多。

徐旻送走了郑琳,走到办事的桌案前,抚摸着象征着州牧大权的大印,心中感觉到沉重不已。

是权力,但也是责任,朝廷派他来可不是享受的,而是解决乌桓人扣关袭扰的问题!

自己不做出些成绩显然说不过去,刘欣已经是冒着相当大的压力了,至少王根王商那边就不可能善罢甘休,会加紧弹劾。

可不能忘了,徐家那也是有政敌的!

设州牧这件事,大将军王根为首的外戚势力一直都不情愿,因为这就是让徐家名正言顺的掌控地方,对自己这边没好处。

但因为地方早就实际上归徐了,因此在皇帝的坚持下有就没继续反对。

可如果做不出成绩,那就是将把柄主动递给王根,这样一来撤销州牧也就没人能说什么,虽然实际上地方依然是徐家负责,但终归是不正式的。

他翻开了事先已经备好的资料,查了一下当地军队的编制,再做打算。

其实这几个州牧除了要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之外,还要成功完成对这几个州的控制!这样才能和拥有中央禁军的王家抗衡。

特别是河北,极其重要,也就是青幽并冀,人口稠密,府库充盈,同时还有养马的马场并不缺少骑兵,再加上有黄河天险阻隔,是可以作为龙兴之地的。

徐博在几年前就为后来做好了预案,虽然王家篡位现在看来没什么可能,但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不至于连最后一分元气都保不住。

计划就是掌握昔日关东六国的核心土地,未来就算中央有失,也能凭借这大片土地另立新君,与之对抗,刘氏宗亲可是不少的,昔日秦人能东出灭六国一统天下,主要还是关东各自为战,并不团结。

再加上秦人数代人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粮草兵力,现在情况就是两级反转了。

关中开始逐渐凋零,主要作用还是战略方面的,陇右等郡更加贫瘠,唯一能作为基础的就只有巴蜀汉中一带,也是昔日高帝崛起的地方。

可是与经过百年发展的冀州荆襄等地相比,优势就没那么大了,到时候最差都能与之二分天下,重启春秋战国。

而且,未来徐家也有把握夺回来,像这种一直都有人才产出的家族还真是前所未有的。

“情况不错,郑琳这些人做的还算过得去。”徐旻点了点头,都是经过系统训练的精锐,并非临时拉出来的民夫,战马甲胄也有经过保养,军队的训练也一直登记再册。

大致分为三个类型,骑兵,全着甲的精锐步兵以及只穿着部分甲胄的轻步兵。

汉代的甲胄还不是很发达,远远没到后世那种武装到牙齿的程度,但也相当不错了,因为对手更加寒酸,匈奴人乌桓人的冶铁技术其实很落后。

能穿甲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一个中型部族能凑出十五副甲胄都很不错了,就这些还大多数西域那边的,或者汉军淘汰下来的走私货。

羌人那边情况也一样,也就是人数多,拥有较高战斗力的也就几百人上千人。

甲胄在大汉的管控力度非常重,持武器没什么,点钱官府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私藏甲胄没的谈,超过五副就是直接满门抄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