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5.第124章 太学儒家博士王莽  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 太学儒家博士王莽

其实现在的路应该怎么走,徐华也没有头绪,现在真的是大汉立国上百年局势最为焦灼的时代。

堪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皇帝逐渐失去了实权,只能仰仗徐家在地方的势力来威慑中央,虽然刘欣雄心勃勃,企图收回所有权力。

可毕竟目前来说没有多少进程,全盘接收了王凤政治遗产的王根不死,皇帝就没有可操作的空间,禁军已经被经营成了铁桶般的存在。

主要是王家控制住了府库和统兵虎符,实际士兵的军饷是他们发的。

这年头哪有什么忠诚不忠诚,如果是高帝这样的“老熟人”,或者说文帝武帝这种功勋显赫的也就算了,新帝真的是名不见经传,没有让天下人感受到人格魅力。

所以自然是谁给饭吃,谁给军饷,谁手上有虎符,谁就是老大了,这个时代的士兵除了某些马上皇帝外,都是一概不认。

毕竟见过皇帝的人太少,老百姓懂什么,上司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很多时候,比如造反就并非大家的本意。

比如当年赵王刘如意打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士兵都是认为自己是去帮助朝廷的!师出有名先当重要,一个好的借口可以令士兵们没有心理负担,打仗更加勇猛。

即使后面会发现,但那也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上,这就是为什么“只诛首恶”这句话相当管用了。

谁会愿意打仗?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拿起刀和他人搏命,迫于无奈罢了,就比如之前的匈奴东胡,现在的乌桓,不打连日子都过不了!

游牧民族同样如此,他们就渴望杀戮吗?频繁北扰的原因其实相当简单,粮食不够,每当冬天来临,对于百姓就将是灭顶之灾!牛羊大多会被冻死,还有面对寒冷的天气。

除了向中原文明劫掠外,没有任何选择,谁都要活着的,实在不行,那便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先保住自己的命。

徐博深深的看了他一眼,之后才缓缓道:“唉,我知道你心中所想,无法是在迷茫今后的路,如今家族已经繁荣兴盛了两百年。”

“最大的危机就在眼前,怎么渡过去我也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再知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做的不太好,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是暂且交给你了。”

“记住,千万不要妥协,我徐氏立场一直都是刘氏,这是最保险的道路,更何况我族世食汉禄,累世公卿,应该懂得感恩,即使他们负了你也不能轻易改变原则!”

“就以那一次距离吧,负我族的是宣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做的确实不太地道,可康帝未负我家分毫,包括武帝景帝文帝惠帝高帝,哪一个不是重用?哪一个不是无条件的信任。”

“这份恩情绝对不能忘啊。”

徐博一直以来都是和先辈一样的观点,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都是这种态度。

事实也是如此,什么恩情不恩情的倒是其次,这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还是切实的家族利益更为重要。

放眼未来,自己单干很不保险,比如现在的刘家已经陷入了衰微,可身为臣子的徐家却丝毫没有显露出疲软,足以担当大任的晚辈还在不断涌出来。

比如徐忠徐旻,都是州牧级别的大官,同时还有很多个太守也姓徐,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就是徐华的堂弟。

底蕴相当强大。

主要就是不确定性太高了,如果选择再投资一个人的话,那他将来会不会卸磨杀驴根本说不好,刘家那可是验证过了。

只要作死当异姓王和造反,屁事没有,平时再规矩点,懂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比如立储立后这种动摇国本的大事,一概不发表意见。

即使君主逼问,也按照规矩办事,比如储君就是以嫡以长,皇后就看是否贤能端庄,是否会干涉朝中大事。

这个套路徐家沿用了上百年,切实可行。

若是换一个人换一个朝廷可就真的全都不好说了,万一是疑心病特别重的君主,那多年的投资可就全都打水漂了,这倒是其次,主要是家族也没了。

更格局,一个频繁跳反的家族,怎么可能会被朝廷主流势力接纳,墙头草是不堪大用的,那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比如某孔家,骨气一代不如一代,老祖宗孔子是多么铁骨铮铮的人,结果后代只知道“世修降表”,曹家篡汉投诚,司马家篡权投诚……一直反抗都不反抗一下。

虽然延续了上千年,可再朝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无非就是有名望一些。

可这东西对徐家真没什么大用,名望是历代徐氏家主最不缺的,基本只要上了年纪,那么儒法两界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

徐博年轻时在太学也就是个小透明,可自从鬓角斑白以后,直接崛起,收到两院所有博士的一致推荐,批红前所未有的团结,当上了整个大汉最受尊敬的官职,太学令。

太学令的地位理论上在三公之上,与太师太保太傅相同。

通常即使是三公九卿都要毕恭毕敬,因为象征的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徐恭之后这一条身份,简直就是天生的“政治正确”。

一群连皇帝都敢怼,甚至是集会游行逼迫其退位的刺头,面对徐博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前所未有份怂,李年昭这种儒家首席博士,看见孔光都能直着腰杆说话当场大儒。

看见徐博这个太学令就只能以弟相称,并且要用敬词,弯着腰,丝毫不敢有之前的那副气势,根本看不出昔日的桀骜不驯。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威望,那相对来说倒是其次。

太学令是整个大汉唯一能罢免太学博士的人!皇帝都不行!因为理论上,太学不归皇帝管,仅有的皇帝无法管理的机构。

武帝刚刚设立时当然是可以的,毕竟太学博士也是臣子,可康帝中期以后就不一样,也是为了纪念徐恭,让太学成为了第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的东西。

内部任命只能靠推举投票,或者说太学令直接任命。

太学令的选拔方式就有点“现代民主”那味了,需要靠儒学院和法学院的博士投票。

得票最高的就是太学令!除了这个方法以外都不行,其他人没有谁有资格任命。

因此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双方都只投自己这边的人,虽然两院博士数量不同,可票数是一致的。

就是有人能分到两票有人能分到一票的区别,首席博士最多,有四票。

其中除却儒法两院外还有一个势力有资格投票,那就是太学倡导人,徐恭的家族,徐家!

河南徐手上有八票,家主四票,族老各一票。

一般情况下,徐家都是放弃,而儒法因为手中票数不同,通常会为了太学令职位的归属权吵的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

最终,双方经过妥协后,会将票一股脑投给徐家家主,本质上是特殊身份发挥了作用,毕竟徐恭之后,还有比这更加可靠的吗?

所以,李年昭毕恭毕敬就是情有可原了,真要是把徐博惹急眼了,是真能把他的头衔给撸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