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7.第146章 景圣王,安汉公  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6章 景圣王,安汉公

“徐司徒过于迂腐了,没有尝试怎有突破呢?”王莽还想继续争取,这事关自己的成败,拉拢不到儒生,在朝中寸步难行!

想要让谨慎了二百年的儒家放心下注可不容易啊。

“王司马这件事没得谈,徐某不可能同意的,我不觉得独尊儒术会比儒法并用更加优越!”

“这是圣师徐恭留下来的铁律,我们身为后人学生怎么能擅自违背呢?不合理,更不合规!还说你另有用意呢?”

徐华也不给他留面子了,针锋相对了起来,反正对方想抬儒生他是不可能同意的,这置自己身后无数的法家学子于何地呢?不能因为捡这点芝麻,而漏了身后的西瓜。

而且这是孝武皇帝时就定下来的国策!既然是国策怎么能随意改变呢?

百姓已经习惯了法家的治理模式,突兀的替换肯定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自古以来,舍本逐末都是取乱之道。

不过,王莽的想法不纯,他此举是想趁机将儒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他理政会大幅度增加儒生的比重,可若是他倒台别人上位了呢?那可就完全不同了,会悉数废除这些政敌留下来的策略。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东西不丢,只能支持王家。

手法相当高明了,没有人愿意失去自己已经有了的东西。

“我的用意当然是为了我大汉的未来!徐司徒何必怀疑一个忠臣呢。”

就在这时,王太后总算看不下去了,挥了挥手,旁边的宦官马上吼了一嗓子。

旁边互相吵的面红耳赤的大臣们总算安静了下来。

目前来说,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还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徐王之争,真正获利的人是这位太后!两者相互制衡,裁判的地位就尤其之高。

历史上,王莽能逼迫姑母交出玉玺,篡汉自立就是因为自己在朝中经营多年,早就将朝廷变成自己的一言堂了。

篡权之路相当清晰,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从安汉公到宰衡再到假皇帝,最终当上皇帝,堪称是历朝历代最为平稳的登位流程,几乎没有鲜血与杀戮。

甚至说,他当皇帝还是众望所归的,这也得益于汉朝百姓的迷信,王莽可以通过各种祥瑞来表示自己乃天命所归,进而得到支持。

“肃静,这件事容我再思索一二,先暂且作罢,徐司徒所言不无道理,祖宗之法轻易不可变,因为这后果根本无法想象。”

“巨君倒是你唐突了。”

王政君这次罕见的支持了徐华,她也认为徐恭促成的儒法兼用才是大汉生存之道!

过于抬高儒家地方只会导致国家失衡。

王莽见状,拱手道:“是臣靠谱不周了。”

“退朝吧。”

“臣等恭送太后,恭送陛下。”

半月一次的大型朝会结束。

这次将徐忠召回长安的图谋也是泡汤了,依然没有起到削弱徐家地方影响力的图谋,始终还被其因此得到了好处。

得不偿失。

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初步掌握了朝局,迫使这位老牌丞相让步,只要有这一次那就有第二次,总有一天能够将之扳倒。

在朝廷上击败他并不算太难,有小皇帝在手,太后的大义加持,等再成功拉拢到另一位辅臣大司空孔光。

那整个大汉就没有人能其匹敌了,外戚加上首席辅臣,如虎添翼。

但可惜徐家如今的根基并不在朝廷,而是遍布天下,扎根多年的地方势力!特别是幽荆凉这三个州,连威逼利诱都不需要用。

特别是雍凉,镇军都督府的独立性超乎想象,是唯一不需要经过朝廷,就能任命地方太守级这种两千石官职的机构,徐忠的车骑将军府都不行。

军师这种职位虽然实权大,但却不吃朝廷俸禄的,本质上是车骑将军自己的幕僚,沾点官僚性质,由州郡府库划拨。

接下来,徐忠依然在荆州,凭借平定长沙盗贼这个结果操纵军政大权。

与之相对的,一个辅政大臣居然无法插手长安事物,名存实亡,骠骑将军更像是一个昭示地位的名誉性官职。

慢慢的,卫将军王舜逐渐取代了其地位,在徐忠有意放手以及大司马王莽极力推荐的情况下。

太皇太后王政君以皇帝的名义下旨,拔擢卫将军王舜为车骑将军暂时取代徐忠成为辅政大臣,但地位要在大司空孔光之下。

毕竟他的资历还是差太远了,这次能够代替徐忠成为辅政大臣本来就是凭借外戚身份破格提拔的。

从此往后,长安彻底成为了王家的一言堂,徐家原本的人数优势也荡然无存,首席辅政大臣是王莽,王舜也有辅政身份,加上关系暧昧的孔光。

优势极大。

徐忠在步步紧逼下逐渐失势,元始二年,汉帝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追赠儒家创始人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人则为褒成侯,成为了如同景侯一般累世不变的封爵,也正式启用了周朝的四等爵制度。

原本大汉是沿用前秦二十等爵制度的,但在王莽的推动下,逐渐被废除。

这也是王莽在向儒家示好,徐恭是儒法共同的老祖宗,没有代表性和指向性,而孔子就不一样了,跟何况孔光还是孔子后人呢,乃是直接受益人。

大概孔子被封爵的三个月后,舆论再起,无数法家大贤和儒家大儒公开发文斥责太皇太后和大司马不知先后,忤逆先贤,大逆不道,频繁的抨击。

就算王莽是儒家首席博士也吃不消了,因为现在大多数儒生都还是更认圣师的,认为做的很不厚道,忘恩负义。

沸腾的民怨之下,朝廷尊初代景侯徐贞为景宣王,三代景侯,也就是所谓圣师徐恭为景文王,试图让儒生法士们满意。

可结果这些人完全不买账,抨击的更狠了,大致意思就是徐恭的尊号不满意。

有辱心中授业恩师的风范,觉得徐恭已经不仅仅是造福当代了,而是千秋万代影响着儒法两家,推动天下的发展。

完全当得起更高的赞美。

王政君迫于无奈,于两个月后再次以皇帝的名义下旨,重尊徐恭为景圣王,挪进太庙前列,与宣王徐贞共同侍立高帝左右,而在太学举行的文武庙更是排在了周公和徐贞前面!

在如此大的抬高之下,众学生众博士才总算满意,写了各种文章歌赋赞美,大致意思普遍都是“陛下圣明”,“太后英明”,从各种角度引经据典,论证这个决定的正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