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9.第148章 宰衡,招贤令  从西汉勋贵开始建立千年世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众臣齐齐站到了王莽身前,用着非常诚恳的语气说道,其中大多数都是真心的。

毕竟王莽向上走了,他们才能跟着走!

“不行,我万万不会行此僭越之事!”他还是不同意,严词拒绝。

扑通。大司徒陈崇直接跪了下来,看着对方说道:“属下恳求您接受宰位!如若您不同意,吾便一跪不起!您就接受吧!”

有了人带头,其余大臣也顺势跪了下去,包括王舜这种辅臣,当然,孔光是并没有这么做的,他辈分要比对方大,如果也跪下来那像什么话呢?

一眨眼,就只有徐华孔光等寥寥几人还站着了,其他包括不支持王莽的大臣也没有例外。

“这,这……唉,诸位快快请起,快快请起!”王莽一副十分“无奈”的样子说道。

他首先将带头的大司徒陈崇搀扶了起来,接着终于松口:“也罢,既然诸位如此坚持,我也就不好再推辞了,就让我王莽来当这个恶人,百年之后再向各位先贤赎罪。”

扭头看向王太后:“禀太后,臣愿意承接宰执的重担!如果您愿意相信臣的话。”

再一番拉扯过后,总算是到重头戏了,那就是正式册封王莽为众臣之首!

其实官职这个东西也是相对的,大汉刚刚立国之时,丞相就相当于宰相,代替皇帝总揽朝政,但不久以后被相国所取代,但在高帝托孤以后,宰相就变成了徐贞的太师。

大司马大将军也行使过一段时间的宰相职权,就是霍光当政的时候,他死后被宣帝追封为太傅。

而现在三公则是已经贬值了,大司马大司徒之上又出现了四辅臣,四辅臣之间,太傅和太保之间其实没有差多少,只不过王莽的座次更靠前而已。

但徐华这个太保却依然能起到掣肘作用,再怎么说也是朝中的二号人物。

为了摆脱这种限制,王莽选择再次晋位!让太后为他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官职,真正的宰相,来做到压制反对势力。

“王莽品德高尚,才干突出,足以带领群臣以行治理之权,今特加封其为宰衡,行宰相之职,凌驾于4辅臣之上!”

“孔光接替太傅之位,甄丰接替少师这位,就这样吧。”

王政君思索一二,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更有逼格的职务,实际上就是宰相的意思,代替皇帝主宰天下。

如此一来,四辅臣就再也无法限制他了,也就是说徐华这个太保也不行。

至于他为什么不反对呢?并非不放下心上,主要是没什么用啊,之前也曾反对过,但满朝臣子都表示支持,单单一个人无疑是孤木难支的。

那些徐氏一系反对王家的臣子也什么都不敢说,惧怕将来被清算,因为徐华根本保不住他们!

换句话说是无法在长安保住他们,一旦得罪了王莽,徐华就会尽量争取到外贬地方,一旦到荆州冀州这些地方,就基本上无忧了。

徐家在兖州这种中原地区的势力比较薄弱,集中在河北和荆襄,其他地方并没有扎根。

“臣王莽谢太后,定不辜负太后所望!”王莽跪下重重磕了一个头,他至今都有些恍惚。

从灰溜溜逃走,再到当朝宰衡,他只用了不到十年而已!实在是太戏剧性了,让人有些无法接受,而且重点是徐华没有继续唱反调。

终究还是妥协了吗……

“嗯,去吧,我相信你。”王政君死死盯着侄子,心中远没有表现的那么平静。

大司马到安汉公再到宰衡……下一步会是什么呢?此人的野心恐怕大的吓人!就算给他宰相也不会满足的。

因为皇帝成年以后,清算王家外戚是必然的,以王莽的性格会允许吗?他可是想要凭借改革拯救整个世界的!

怎么会允许自己丢失权力。

这么想着,王政君的警惕心理也到达了极致,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扶持起徐家来制衡一二呢?

可惜已经晚了,自从成为儒家首席博士后,他的掌权之路便势不可挡!

………

接下来的时间,王莽开始继续拉拢儒生以充盈自己的势力,稳住根基,首先斥资数百万钱,为学者打造了一万五千处住宅,用以安置人才。

同时大力发展教化,派遣学者前往县乡开化民智,他认为,适当的知识可以让百姓更好的理解朝廷颁布的命令。

以此来减少改革的阻力。

与此同时,王莽也认为,一切的犯罪犯法都是教化不足导致的,如果百姓能永远羞耻心、道德观的话,就始终会严于律己,更不会违法!

哪里需要什么严苛律法,他认为这只会适得其反。

秦朝不就是这么亡的吗?圣师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多考虑的,可是现在时代又变了。

治国策略当然也要随之改变才行。

一万五千处宅子完工后,王莽就马不停蹄的发表了招贤令,号召天下有才之人前来朝廷任职,其实就是为太学放宽了举孝廉的征辟范围,以此来争取这些年轻儒生的支持。

毕竟,天下最有才的年轻人除了太学生也就没别人了,其他地方的学者没有一点优势。

这宅子完全就是为了太学生而准备的。

此策略一出得到儒生们的广泛好评,对王莽也更加推崇了。

但于此同时,法家学者的征辟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少,引起了法学院内部的不满,但没有作用,王莽是当朝的宰衡,行使宰相之职。

因为朝廷的有意倾斜,就连地方都注入了大量儒生,积压了法家的生存空间。

元始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王莽以安汉公的身份主持祭祀,代替了当年徐博的位置。

按照徐恭定下的惯例,大汉每三十年都会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大型祭祀,而每次的主持者并非朝臣,而是太学令!也就是天下最有名望的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