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90.第275章 胸无城府  我在现代留过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胸无城府

元丰八年十一月甲辰(十四)。

一大早,汴京城就下起来淅淅沥沥的小雨。

雨水夹着寒风,吹进了御史台的回廊中。

刘挚将油纸伞收起来,然后抖了抖身体。五十五岁的他,看着只有四十几岁的样子。

他留着短短的胡须,头上戴着御史的獬豸冠,身上的绯色公服,被熨烫的整整齐齐,予人一种严肃、傲然的感觉。

刚刚步入御史台的官署正厅,刘挚就和王岩叟迎面相遇,两人拱手行了礼,王岩叟就低声道:“刘公,两宫昨日下诏,命都堂集议,选人去祠部、大理寺复核了……”

刘挚微笑着点点头,这正中他的下怀,于是,问道:“彦霖可知,都堂选了谁?”

“据说是命安处厚(安惇)为首,还委任了秘书监傅钦之(傅尧俞)同复核……”王岩叟说着。

刘挚顿时就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场盛大的演出。

传说和现实重叠。

他的眼睛看着公文,但心思却已经飘去了祠部和大理寺。

刘挚执掌的就是礼部和户部的察劾。

说完这些,傅尧俞还叫来一个他的元随,就地写了公文,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递到安惇这边:“安御史,且过目一下,若无异议,便请签押!”

福宁殿中,赵煦一边吃着早膳,一边听着石得一的报告。

“然后叫那惠信僧做好准备,本官看完大理寺的文牍,就要提审他!”

如此一来,最多就只能赶走一个蔡京。

就再没有然后了!

因为他强烈反对变法,惹得王安石震怒。

所以,哪怕是安惇这个负责核查的正官,在他面前,也要和晚辈一样。

因为傅尧俞,是四朝元老。

想着这些,刘挚的心情就越发忐忑。

傅尧俞当着王安石的面,直接说了——我要是出任知谏院,一定天天找你的新法麻烦。

“怎么会?”傅尧俞说道:“当年,本官受英庙之命,为侍御史知杂事,本官一日而罢吕诲、吕大防、范纯仁等人……当日事毕,既求出知!”

傅尧俞带来的这几本,都是他从崇文院里抄录的相关条贯、成法。

安惇接过那公文,看了一眼,然后问道:“傅公,今日下午就要去开封府讯问僧录司?”

所以,在其他君子正人们听说韩绛入京为相,纷纷雀跃的时候。

傅尧俞依旧不抬头,只是将手一指。指向那几本他已经看完的文牍:“安御史可以先看这些……”

傅尧俞穿着常服,戴着幞头,走进了祠部官署之中。

成语:胸无城府,指的就是他。

傅尧俞问道:“有问题吗?”

两人只能结束了这简短的会面,各自向着各自的官廨而去。

这个人从始至终没有变过。

“嗯!”傅尧俞点头,直接绕过安惇,坐到那些案牍前,一封封的拿起来察看。

安惇小声的说道:“会不会太匆忙?”

更要等着傅尧俞来了,安惇才敢开始核查。

“叫探事司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了!”赵煦吩咐着。

是……他是正官,傅尧俞是副,理论上应该傅尧俞配合他。

安惇楞了一下,有些不太适应与傅尧俞这种人打交道。

伏案的傅尧俞没有抬头,直接嗯了一声,道:“既受君命,自当尽忠职守!”

只要安惇犯错,那就是铁证!

此外,安惇身边还有傅尧俞跟着,这让刘挚有些忐忑,害怕傅尧俞坏事。

安惇听着,想起了他听说过的这位老前辈在治平年间的那些故事。

此事若成,他也能和已故的王懿恪公(王拱辰)一般,得意的说出那四个字:一网打尽!

得意之余,刘挚难免志得意满:“吾早知如此!”

他的脸色有些黑,皮肤也有些干瘪,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茧子。

王安石只是将之落实下去而已。

最让在场的人震惊的是——傅尧俞提起此事,就仿佛在说今天吃什么一样普普通通。

没有新旧之分,只有是非黑白。

他要是犟起来了,安惇不敢袒护蔡京,原原本本的上报。

“如今,也就只能指望安惇这个小人,能更狂妄一点……更卑鄙一些了!”他在心中想着。

就算是在民间,也会没朋友。

是的,在这种眼睛里不揉半点沙子的,大宋版海瑞眼里。

所以,傅尧俞后来卷入一桩大案,被贬黎阳县为监官。

傅尧俞却没有这么多讲究,他拱手回了一礼,就走到安惇面前,问道:“安御史,相关公文何在?”

那个拗相公根本不听他的劝谏,也不听他的解释。

先帝驾崩后,当今官家即位,两宫听政,吕公著入朝,才在两宫面前举荐了此人。

道理很简单——安惇是个聪明人,他会知道怎么选的。

他的性格,相当于王安石的拗加上司马光的牛。

更让安惇头疼的是——傅尧俞这么认真,他要真的查出点什么来,他怎么去和韩相公交代?

安惇想了想,便堆着笑,道:“傅公,这些文牍,某也还未看呢……”

于是,安惇确信无疑。

安惇的喉咙,像被人塞进了一个鸡蛋。

于是一道圣旨起复为知明州。

直到去年,先帝才想起有这么个人,一查居然已经被贬十年了。

所以,刘挚担心,这个傅尧俞会从中捣鬼。

只能硬着头皮,坐到一边,拿起那些文牍看起来。

也是深受英庙器重的正直大臣。

此事,让他怀恨至今。

一条条的对照!

安惇看着,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的问道:“傅公今日来的如此之迟,是因为在抄这些条贯?”

只认为他背叛了新法。

反而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这个人不说假话,也因为这个人刚正不阿,更因为他毫无城府,有事就说事,和榆木脑壳没有区别。

同时,他还从自己的袖子里,拿出了好几本书,放到旁边。

短短一年时间,他的官职就来了一次飞跃。

……

这让安惇大感错愕!

两人还要继续再说些事情。

濮议之争,傅尧俞作为帝党,出任侍御史知杂事,一天弹劾四个反对濮议的谏官,将他们全部赶出汴京,事情办完,英庙龙颜大悦。

“听说安惇是韩相公的举荐,而傅尧俞则是吕执政的举荐……”

“谁提议的?”

不是——大家都在演戏,你怎么就认真起来了?

他从昨日受命后,就钻在崇文院里,整整一夜没有合眼,将所需要的条贯、法条和相关法令都找了出来。

这可是大前辈!

可问题是,人家资格老,名望高,靠山也很硬。

因为,傅尧俞不仅仅认真,而且他处理文牍的速度很快。

半个时辰后,傅尧俞就召来了祠部官员,和他吩咐:“去,将大理寺的文牍也取来!”

短短两三个月就将傅尧俞提拔到了秘书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