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2章 胜可知,而不可为。诸葛瑾负责知,天负责为  舍弟诸葛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曹仁和于禁,都被曹军眼下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所蒙蔽、诱惑。

从而暂时忘了跳出当局者迷的视野,站到更高的视角看待荆北战场全局。

对面的关羽、高顺和黄忠,倒也非常配合,始终在用韧性的防御和看似略微吃亏的骚扰,不断坚定曹仁和于禁的信念,让他们暂时陷入盲目。

于是,时间就这么又一天两天地拖延了下去。

其间,曹军不是没有能人看出问题。

贾诩虽然因为也当局者迷、对他自己拷问俘虏所得的情报深信不疑,暂时没能提出反对意见。

但是身在对岸樊城的郭嘉,虽然在重病之中,但却稍显旁观者清。

郭嘉通过徐晃的转述、分析曹仁给徐晃下达的派兵增援命令,看出了一些端倪。

然后他就写了一封信,让人送过汉水、去襄阳提醒曹仁。让他注意黄忠的动向,不可被关羽表现出来的“他是在等黄忠回军、迂回会师后再决战”的假象所迷惑,

务必探明黄忠到底有没有退兵、还是继续以重兵固守襄阳以西的筑阳、山都等县。

对于郭嘉重病之际提出的提醒,曹仁倒也没有忽视。

他随后也确实派出少量斥候、前往山都县方向哨探。但可惜的是,曹仁不可能为了这种程度的探查,就分散太多兵力。所以黄忠那边,也不需要动用多少兵力,就能够阻止曹军的深入窥伺。

最终哨探的结果,是曹仁派去的斥候,果然在半路上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刘备军,在从山都县往后方的编县撤退机动、随后又从编县折向正东前往宜城。

从表象上看,这显然是要先到宜城集结兵力、随后走汉水干流北上,经鹿门山逆流至鱼梁洲决战的架势。

由此可以看出,黄忠的部队,确实被刘备和诸葛瑾下令从战场西线拉回来了,试图重新部署到东线。

只是因为这种汇合,需要绕开曹军防区,稍稍兜个圈子,才略显迟缓。

但不管怎么说,黄忠在西线减弱了兵力,并无远图,这一点是实打实的。

探明这一点后,曹仁就进一步坚定了“赶在黄忠抵达前,先决定性削弱关羽和高顺”的决心,再无三心二意。

一天,两天,距离曹仁拿下鱼梁洲水寨外围防线和制高点,又过去了两天。

光靠高顺那点部队,要想死守住剩余的营区,长期守下去,显然是很有难度的。

高顺的士兵意志力和军纪不容置疑,装备也不差。但关键是长期消耗战,士兵得不到休息,体力兜绷到了极限,战斗力难免下降。

而决战究竟什么时候到来,这个具体的日子,却不是关羽能说了算的。

这得看天。

秋雨还不够大,汉水原本的水势还不够猛,黄忠那边蓄留的水量也不够多。

任何一点不满足,关羽都只能选择再多拖一点,哪怕两天,一天,半天。

这不是以人力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自然法则。

所以,为了让高顺再多坚持一些日子,关羽也不得不在形势危急时,破例直接运兵前往鱼梁洲水寨增援。

援军直接在码头区登陆,同时运出一些伤兵。

不过,这个过程却显得很艰难。

因为曹仁已经在鱼梁洲半岛的制高点上,新造了一片投石机阵地,架设了不少改良版霹雳车。

在投石机赶工完成后,曹仁就让人反复试射。哪怕当时码头区没有船停泊,先把栈桥设施这些砸烂也好。

这样后续万一关羽运来援军和军需、粮草,码头坏了也能拖慢关羽卸人卸货的速度,给曹仁更多的时间搞破坏和消耗。

而在这个过程中,曹仁还阴差阳错、无师自通地发现了一个规律——他完全可以利用提前的反复试射,摸清投石机的弹道。

一旦投石机能精准砸中泊位后,就记录下这个射击角度、力度,然后不用改了,下次还按这个数据射,就能七八不离十刚好还砸中这个泊位。

这个时代,当然还没有弹道学这门学问。或者说这世上除了诸葛兄弟有这个意识,原本断无第三人脑子里会有这根弦。

曹仁这一次,也算是天时地利,机缘巧合凑上了。

历史上,在弹道学诞生的早期,就有很多炮兵将领,知道如何计算港口岸防炮、要塞炮的弹道表,然后把火力覆盖区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块。

记录炮击每一个小区块时,应该把大炮的角度、仰角和装药量做如何的设定。

等到实战时,发现敌军进入目标区块,就能直接查表射击。

而曹仁今天,甚至都不用制作完整的弹道区片对应表,他只要记录轰击码头区那几个泊位的点的数据就够了。

所以,如果关羽的战船是在驶入或者驶出码头区的航道上、处于运动状态时,曹仁根本没指望能打中。他就专打停靠在那儿的船,打固定靶。

从这一点来看,曹仁这种土办法经验总结,跟后世系统性的弹道表,还是有极大差距的,他只是有限总结了几个特定解罢了。

当然,曹仁的数学水平是绝对不行的,他也不会计算弹道。只会根据重复试验的经验,直接把结果记录下来、形成事实上的特定解弹道表,加以总结运用。

其适用范围,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不是普适的,也没有经过数学提炼——这背后的数学原理、物理原理、算法,那关他曹仁鸟事?

不过,即使是这样,曹仁的投石机阵地威能,也足够初步展露了。

关羽在高顺实在支撑不住时,派战船冒险逼近鱼梁洲水寨码头,结果在卸人和运走伤员的时候,还是遭到了高地上的曹仁投石机“炮击”。

停在那儿的几艘固定靶艨艟、斗舰,全都遭到了单方面的白白轰击。

好几艘艨艟被直接击沉,斗舰级别的大船只要被石弹命中,也是樯裂舷碎,木块飞溅,不少士卒都因此受伤。

曹仁在山顶看着关羽援军还没上岸就被白白火力阻击了一番,也是得意大笑。如此一来,他就更不担心关羽的增援了。

让你关羽托大!之前想着消耗我军,不愿意增援,想等黄忠到齐了再决战!

结果高顺比你预期的更弱一些,根本没能撑到那时候!更没想到本将军能在鱼梁洲制高点造投石机阵地封锁码头!现在后悔了、再想增援都来不及了!路上就得被本将军扒一层皮!

不过,关羽这样顶着曹仁的火力增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无非是增援的过程中要被敌人雁过拔毛消耗一波。

因为高顺得到了一部分生力军的增援,嫡系部队能得到休息和轮换,他继续坚守鱼梁洲水寨的剩余营区,也就变得稍显游刃有余。

高顺的部队,终究还是非常精锐的。此前只是吃亏在持续作战,状态和体力、精力下滑太严重。

只要能休息,高顺就能让曹仁付出足够的代价和时间。

然而,曹仁却得意于“关羽每次运来援军,都要被我的投石机白砸一阵”,对于攻坚进度放缓,反而没那么担忧了。

而这一放缓,终于让关羽拖够了足够的时间。

天时不可违,但天意却可以拖。

只要拖到天时自然变化的时候,天意也就违了。

诸葛瑾和关羽定下的水攻计策,原本在这建安十三年的秋天,时机并不算是很成熟。

但是,中秋之前,襄樊和汉水中游流域,秋雨会逐渐越下越大,汛期会日渐来临,这个自然规律的大趋势,却是不会变的。

天时不够成熟,关羽就用韧性和给敌人看到点甜头的办法,硬生生把天时拖成熟。

终于,到了八月初三这天,距离高顺和关平主动跳进包围圈,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天,一切都成熟了。

正如《孙子》曰: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打仗从来没有必胜之法,只有“只要我不犯错,然后我知道等敌人犯了某种错、等到了那个天时地利的环境,然后才能胜”。

诸葛瑾也好,关羽也好,他们能做的,只是自己不犯错,然后拖住,拖到曹仁、于禁犯了这个错,拖到天时气象都来捧场,他们再收网。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临门一脚,不是靠开挂耍嘴皮子、硬凑巧合的。觉得胜利可以靠硬凑,那叫“胜可为”,只会贻笑大方。

人只管“知”,要等天来“为”,等敌来“为”。

就算连续的大雨和涨水不来,最多就是诸葛瑾的水淹计策无法成功,但不会有其他明显的损失。关羽还是有把握让高顺继续撑下去、或是把部队撤出来、重新集结部署的。

天时只影响赚多赚少,不会导致诸葛瑾赔本。就算真赚少了,无非就是下次再另找机会重新蹲过。

……

八月初三,下午时分。

今年七月下旬以来,断断续续的秋雨,在进入八月后,终于没有再“断”,而是连下了四天中间没有再停。

汉水的水位,也终于涨到了一个新高度。

距离襄阳城稍微上游数十里的山都县和筑阳县,黄忠部提前利用围堰和洼地蓄水的规模,也撑到了极限——再不挖堰放水,怕是这些围堰本身就要被自然冲垮了。

这一切数据,诸葛瑾都是提前知道的。

刘备军的指挥体系,始终发挥着非常及时的互相联络效果。

提前培养的信鸽,也被充分利用起来。雨太大鸟类飞行都受阻的时候,还有快马信使接力传达。

所以,诸葛瑾很清楚,具体该在哪一天、什么时间点发动这一切。他也能提前通知各部友军,做好充分的策应准备。

这一战的操作,远比原本历史上关羽“水淹七军”时更加难,也更加复杂。

毕竟原本历史上,关羽水淹只是一步闲棋,他只要提前准备好战船和水军,时刻待命就行。洪水不来,他也有别的节奏慢慢围城破城。如此一来,关羽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就比如今少得多了。

不过,尽管需要配合和调控的因素太多,但有诸葛瑾这样的操盘手在,战局的一切就还显得举重若轻,依然可控。

临战之际,诸葛瑾还提前让人跟黄忠确认了一番,也通知了高顺,最后才关照即将出击的关羽:

“黄老将军那边,水势已经要挡不住了。黄老将军本人,也已经带着嫡系部曲,提前回撤,准备在决战之时,穿越岘山的敌军防区,策应我军。

当然,黄老将军那一路,一开始肯定是指望不上的,只有后续扩大战果阶段,才有可能赶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