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5章 泰山府君的生死簿都没我说得准  舍弟诸葛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但大哥居然敢公然谈论项羽的得失到这种程度,诸葛亮还是觉得有一点太豁达了。

相比之下,刘备虽然也惊了一下,但他毕竟是主公,他有这个自信和大度,也知道诸葛瑾肯定犯不着为一个死了四百年的人翻案,大家就是在就事论事。

再说了,大汉都立国四百年了,还有什么好怕人讨论那么久远的事情?

子瑜说这些,估计一方面是为了历史辩证、说明项羽还撑不过公孙述另有原因,不是他前面说的那套理论不对。这样的话,也能有助于己方阵营认真重视曹操、不至于将来稍稍取得一些优势,就彻底觉得“优势在我”。

另一方面么……估计子瑜也是另有深意吧?

反正以刘备对诸葛瑾的了解,他相信对方不会无的放矢,纯粹为了论史而论史。

所以,刘备捋顺了刚才的对话思路后,便忍不住试探:“子瑜说这些,或许另有深意?能为当今所借鉴?”

诸葛瑾缓缓而坚定地点了点头:“确实能借鉴——高皇帝当初一统天下后,没有族灭项羽的后人,只是将其中一部分人赐姓为刘,只要这些人确实表态与项羽那一脉决裂了,就能安享天年。

四百年来,从未有人分析过当年高祖这一决断的缘由,或许是担心皇权威压,而讳莫如深。但这不代表我们当今之人,不能加以解读。天下已经纷乱到如今这步田地,为了更好得重整汉室疆土,我们不该讳疾忌医。

尤其当这种解读,是出自主公麾下的高层、并且将之传行天下时,天下人说不定就会以为,这就是主公想要暗示的结果。”

刘备听了,似乎有些懵懂,忍不住细问:“子瑜想如何向天下人解读?又想暗示什么呢?”

诸葛瑾还没回答,一旁的诸葛亮却很快反应过来了。

他忍不住一拍折扇,然后就语速飞快地试图猜猜看大哥的本意:

“大哥方才之意,莫非是想向天下宣扬‘项羽在天下二分之际、看清了他与高皇帝二人,只要有一人死了,天下百姓便能不再被战乱之苦所扰,所以在注定无法翻盘后,果断自刎认输,让天下人少受了几年苦。

而高皇帝也正是因为他在分出胜负后快速就放弃了无谓的抵抗、没有制造更多杀戮,所以才饶了项氏全族不死、只要与项羽本人划清界限即可?’,这种‘天下只剩两人,弱者速死’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对德运的稍稍挽回?所以项羽全族才没有一并遭到覆灭?”

刘备在旁听得一愣一愣的,诸葛亮刚说完,他就赶紧转向诸葛瑾,又飞速追问:“是这样么?孔明猜得对么?”

诸葛瑾点点头:“确是如此,还真被二弟猜到了。没错,只要我们这么宣扬,一口咬死高祖当年就是这么想的。那么高祖当年到底是如何想的,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人相信主公是这么揣测高祖本意的,所以将来主公也会这么想。

如果曹操顽抗到底,明明非输不可还继续打下去,那就让他全族覆灭。

但如果他能在不可挽回、人心离散之后,就如项羽那般自刎,让我大汉不至于流血鏖战到收复最后一个州。那么,就算留下他曹氏当中的一两支活命、令其改姓,以示宽容,也未必不可。”

诸葛瑾这个设想,也并非蓄谋已久。

天地良心,他纯粹是今天跟二弟针锋相对、高强度头脑风暴互相辩难,最后碰撞出来的这些想法。

但是既然想到了,他也就忍不住顺着这个思路完善一下。

兄弟俩就事论事又细化讨论了几句,聊得旁若无人,一边的刘备根本跟不上这俩兄弟的思路。

最后,诸葛兄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儿既然想到了,那就该顺便安排起来。比如,今年就可以想办法著书立说造势、宣扬这种历史解读。

因为学术造势要想传播和见效,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曹刘敌对的情况下,刘备阵营宣扬的东西,指望曹操阵营不封杀、任由其传播,那是很难的。

所以,趁着眼下曹刘未来可能有两年的休战种田期,先把这些学术观点宣扬出去,慢慢渗透扩散,让曹操占领区的士人也尽量有所耳闻,就非常重要了。

因为只有天下人都潜移默化相信了这个观点,才会让曹操阵营在将来最后阶段的抵抗意志进一步薄弱、瓦解,让大汉在未来统一之战中,有可能避免“血战到收复最后一州”的程度。

这个功德,可是非常不小的。

如果将来大汉的重归统一之路,能够少打一个州,甚至两个州,逼迫对方直接投,那能少死多少人?

而且,诸葛瑾这么干了,才有可能让曹操看到“真到了那一步,曹家人的旁支也是有可能活下来”的希望。

那样,曹操就有可能在最后关头,揣摩刘备的心思,想着“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兵败的时候还保住一脉”。

不管曹操如何揣摩如何解读,只要曹操在最后阶段知道害怕,知道去揣摩,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对刘备有利的。

就是这么简单。

……

讨论明白这些道理后,诸葛瑾便顺势向刘备开诚布公建议:

“主公,我以为,我军从今年开始,可以考虑著书论史,广为宣扬上述历史解读,争取让曹营高层也渐渐知道我们的想法。

太史公的《史》也好,班固的《汉书》也好,之前对刘项之争的点评,我们也都可以再评一次。不管这些论述究竟能有多大效果,哪怕曹营高层不信,也一样可以起到打击敌军士气的效果。

因为这能让敌人看到:我军已经开始筹划将来如何对这段乱世盖棺定论了,这个姿态,就足以让敌军看清主公的自信。”

刘备对这些事情并不是很懂,但被诸葛兄弟这么一解释,他也觉得这事儿听起来确实很提气,很能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胸襟。

这并不能类比为那种狂妄的“半场开香槟”,而是纯粹深邃的、对历史必然的讨论,

类似于在还没胜利之前,先写《论持久战》,告诉敌人,按照历史的必然客观规律,你们已经完了,只是等着销账呢。

咱说的话,就是历史的真理,说了敌人最终会怎么死,他就得怎么死,就跟神谕和泰山府君的生死簿一样无可躲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