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4章 曹贼震动,被迫迁都  舍弟诸葛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现在把百官迁过去,到秋收时也能就地征粮养活。

觉得仓促和觉得节奏正好的双方,就这样在刘协驾前争辩了一番,那些牢骚之语最终还是被压了下去。

曹操冷眼看着这一切,内心稍定,觉得这事儿应该算是过去了。五天之后,再有大朝会,他也不用来列席了。

然而,就在曹操觉得稳了的时候,他们想到,坐在最上面的天子,居然也发表了一些意见。

只见刘协在安抚了发言双方后,突然亲自开口,冒出来几句话:

“魏公所筹划的,自然是一心为国。但此番回雒阳,据朕所知,或许有些操切?

有些朝臣、勋贵,族中或有尊长病重、或有新遭丧乱,但韦晃、耿纪在执行魏公政令时,还是基本不予宽待。

还要他们一个个去求告,是否有损朝廷体面?朕别无他意,只是不希望回雒之事,落个不恤下情之名。”

曹操听到这儿,不由眉头一皱。

皇帝近年来已经很少违逆他了,基本上如泥塑木雕。今天突然当着满朝文武发话,曹操也不好公然不给面子。

不过他倒也没多想,并不觉得素来懦弱的皇帝,这是想整什么阴谋。

“或许,只是近戚亲贵之中,有人确实有难处,到陛下这儿抱怨了?韦晃、耿纪他们怎么办事的,还要惹出这种麻烦!也罢,且看看陛下到底想说什么。”曹操心中如是暗忖,于是便决定先探探皇帝的口风。

只见他一脸忠义之色,中气十足而又温和地请教:“陛下回銮之事,竟引来朝中埋怨,臣之过也。还请陛下明示,究竟是何人家中有难处?”

刘协眼神下意识闪躲了一下,但还是一咬牙回答了:“些许小事,何至于让魏公言过。实不相瞒,朕也是前日听说,屯骑校尉染病在床,不利于行……”

刘协语气也不激烈,只是娓娓道来地把情况说了。

而曹操刚听到这儿,顿时就眉头一皱,觉得自己运气实在是不好。

他当然知道陛下所说的“屯骑校尉”是谁,其实就是当今国丈伏完。

事情还真就是那么巧——按《三国志》和《后汉书》等正史记载,刘协的岳父,皇后伏寿的父亲伏完,就是在建安十四年病逝的(209)。

至于小说《三国演义》和野史《献帝春秋》里,倒是有说伏完多活了几年,一直活到四年后伏寿案发,然后伏家全家都被曹操杀了。

但这种说辞,后世多认为不可信,伏完应该是先病死的,后续被灭门时,灭的只是他的子女和孙子辈。包括伏完的正妻、汉桓帝的长女阳安大长公主刘华,应该也是在伏寿案发前就病死了,并没有记载曹操株连杀害了大长公主。

(注:大长公主就是皇帝的姑姑。刘协是桓帝的孙子辈,桓帝的女儿算是刘协的姑姑。伏完相当于是刘协的姑父,所以伏寿当皇后之前,跟刘协是表兄妹关系。)

而如今正是建安十四年的夏天,六月中旬。眼下伏完还没病死,可偏偏已经有病在身,只是病情还不为外人所熟知,没人能断定他是否适合远行。

皇帝特地开口,为国丈求情,希望迁都缓行,这个面子曹操不能无视。

“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韦晃、耿纪怎么办事的?为什么没有上报?还要陛下在朝会上公然提出来?”曹操觉得一阵头疼,内心不由就迁怒了手下。

只是眼下众目睽睽,他也不好发作,只能压抑住怒气,示意负责具体工作的韦晃,当众解释一下:

“韦晃!你作为相府司直,此番负责调度勋贵近戚迁居,难道不知道不其侯府上的难处吗?”

不其侯正是伏完的爵位,他是东汉开国司徒伏湛的六世孙。不其侯的爵位,就是当年光武帝刘秀建国时封给伏湛的,经过六代人一直承袭至今。

曹操此刻称伏完的爵位,也是为了显得自己重视此事。

韦晃这种小人物,哪里经得住神仙打架?顿时傻了眼,只能隐晦暗示:“前日确实有听说不其侯有恙,也派人查问过,说是并无大碍……”

曹操眉头一皱,又稍稍追问了一下,得知韦晃只是派了个亲信的医匠去看,然后他觉得伏完的病不算太重,可以走,韦晃也就不愿意宽待。

这时旁边另一个协办此事的曹操系心腹官员耿纪,也出来隐晦地提醒了几句,曹操也慢慢回过味儿来了。

属下不让伏完搞事情,那也是为了他曹操的大事!

伏完是什么身份?皇后的父亲!如果皇后的父亲刚好病重得不能走了。万一皇后想要借故说在许都多留几日,以便探望父亲的病情呢?到时候他曹操拦是不拦?

如果坚决不让皇后尽孝道,到时候落到政敌那儿,又是一个额外的罪名骂名。

而如果放宽皇后起行的期限,问题就更复杂了。他曹操总不好让皇帝和皇后分开吧?难道月底之前,请陛下前回雒阳,皇后留在许都给国丈探病?让帝后夫妻分离?

“刘协小儿,不会是觉得刘备有可能打过来,所以想借故在这许都赖着不走了吧?要是真给他拖久了,只怕再生别的变数……”曹操不由如是暗忖,内心也终于紧张起来。

没想到原本以为板上钉钉的逼迫天子迁都,闹出这么一桩曲折来,而且事情还是发生在皇帝很亲近的亲戚身上,有点棘手了。

就在曹操两难之际,朝堂之上,一名今天始终不曾开口的重臣,终于发话了,帮着双方打圆场。

曹操眉头一皱,都不用看,光听声音就知道,这是荀彧在居中斡旋。

曹操把操办此番迁都事宜的监督权交给了荀彧,荀彧也确实有这个权限。

只听他说道:“陛下,回銮雒阳本就仓促,千头万绪之间,有所疏漏也是在所难免。臣以为韦晃、耿纪也只是一时失察,陛下宽仁,必不至于深究。

眼下为了安定人心,还是应当就事论事,先想出一个两全之法……”

随后荀彧就循循善诱地剖析了一堆,最终建议曹操也各让一步,允许“家中有尊长重病及服丧”的人家,能够暂缓迁走,或是自行灵活决定行程。

但是这种特事特办的范围,也不能随意扩大。

曹操知道在朝会上,不能不给皇帝面子,就先原则性应下了这一点。

至于朝会结束后,曹操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一出宫,曹操就把耿纪、韦晃都喊来,还有另一名侍中郗虑。

曹操恼怒而又跋扈地吩咐:“郗虑,你立刻让太医去伏完家探病,让太医令给个说法,伏完这身体究竟能不能上路!

孤还要你保证,就算伏完不能上路,那也要尽量把伏皇后弄走!如果伏皇后真敢借故不走……韦晃、耿纪!你们要保证,月底一定把陛下弄走!哪怕帝后分离也要弄走!

还有,再去找一些族中有尊长重病的,或是正在停灵服丧的官员,允许他们晚点走,也算是显示朝廷的宽宏。不过,要尽量挑可靠的自己人特事特办。”

韦晃、耿纪苦着脸,也只能答应了。他俩想了很久后,倒也想到几个人选,就提出来请曹操参详一下:

“丞相,镇南将军于禁,年初时在襄阳殉国了,其族人如今还在许都的府上,为其服丧。他们也曾请求过朝廷宽限、希望等将来时机合适时,由他们自行前往雒阳。不知这种情况,能否予以恩准,以彰显丞相的宽宏?”

曹操揉了揉太阳穴,难得觉得韦晃、耿纪还挺靠谱的,怎么就想到这一茬了。

于禁是在死守襄阳城时殉国的,曹操都亲自祭奠过了,把他作为忠义的正面典型。这种人的遗属,当然要大大褒奖。

现在曹操为了显示自己并不刻薄、没有为了强行迁移勋贵而逼得天子夫妻分离,他肯定需要找几个正面典型的例子来树立一下。

所以他仅仅想了几秒钟,就当场排版:“此论甚善!就按这么办,不光是文则这一家,还有其他那些跟着他在襄阳、樊城等地殉国的将校。

其族人如果想要便宜行事、将来再自行择机前往雒阳的,一律要批准,以示宽容。还可以多给他们一笔钱粮贴补。”

曹操很清楚这种事情上,要怎么作秀,所以立刻就安排了。

韦晃、耿纪领命,立刻就去操办。

当天晚上,他们就先通知了于禁等殉国将领的家眷,允许给他们开恩,将来自行筹划去雒阳的行程。

然后,他们又立刻赶去太医令那儿,找到了时任太医令吉平,让吉平亲自去看看不其侯伏完的病情,确认他能不能上路。

吉平听说是丞相的吩咐,明面上也不敢怠慢,立刻跟着韦晃一起赶去不其侯府。

一番整治之后,吉平以太医令的医学权威表示:伏国丈的病确实非常严重,如果强行逼着他旅途颠簸,很有可能熬不到雒阳。

韦晃、耿纪听了,只能是无可奈何,把这个结论回报了曹操。

曹操听了,眉头深皱:“这太医令吉平,孤平素倒是少有注意他,只是知道他医术还不错,给孤治头风时,倒也多有灵验。但他怎得如此不识时务?居然敢说伏完真就病得不能赶路了?简直不识大体!”

曹操暗恨,自己平时观察太不仔细了,都没注意观察吉平的情商,只关注了他的医术。

不过事已至此,貌似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太医令的结论很坚定,强迁皇亲国戚的事儿,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