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只听一声大响,曹操直接把他案头的一方玉石砚台,狠狠砸在地上砸得粉碎,墨汁四溅,顿时溅得曹操自己满身满脸都是黑点。
但曹操还觉得不解气,竟抽出倚天剑对着桌案直劈而下,直接把厚重的硬木桌案挥作两段,塌倒在地。
“刘备!诸葛瑾!诸葛亮!欺人太甚!”曹操挥舞着倚天剑,声嘶力竭地怒骂,看得出来他实在是气到了极点,
“真不要脸!明明是面对朝廷雄兵众志成城死守、他打不进来!
他竟敢说是担心孤拿天子做人质才不打的!孤从未见过世上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特么,本来刘备无法继续扩大战果,攻势就此终结,这该是一件对曹操阵营提气的好事,而对于刘备阵营,则能刹一刹其上升的势头。
但被诸葛兄弟的诡计这么一搞,刘备连停止进攻都停止得这么正义,曹操明明是止住颓势,却被说成了不要脸地拿天子性命去威胁勤王义臣,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太歹毒了呀!
曹操觉得,这事儿有必要马上找荀彧和司马兄弟好好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宣传对策去应付。
不过眼下,他还是想先把汇报听完。所以气过之后,他还是耐住性子,让满宠把民间搜剿到的敌方宣传材料,呈上来过目。
满宠不敢隐瞒,立刻把几个卷轴通过近侍递了上去。
曹操展开细看,第一封卷轴就是诸葛亮写的一篇论,内容是论述义帝、项羽等古人之德的。
其中的具体内容,自然无需再赘述一遍,因为就是当初诸葛瑾、诸葛亮讨论过的那些。
观点主要是诸葛瑾提供的,诸葛亮只是帮着组织和润色语言,避免这套理论体系看上去过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以曹操的理解力和政治眼光的敏锐度,他当然也能很快透过文字表现、洞悉其背后的真正深意。
所以仅仅半炷香之后,曹操的神色就从一开始的愤怒,渐渐转向凝重,最后又夹杂着一分复杂的欣赏。
那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之感。
“诸葛亮,天下奇才啊!他这么写,是想说项羽能保全族人,在我大汉继续繁衍生息,都是因为他有‘天下只剩最后两家时,既然不敌,就赶快结束战乱’之德。
天下还有三家、五家诸侯纷争时,项羽当然不可能那么想,也不可能因为战败就自刎。因为项羽也知道,就算他自刎了,天下其他诸侯还要继续打,他死不死,并不一定能决定天下战乱结束得早还是晚。
毕竟项羽有以少胜多、全力击破章邯、王离之能。就算一时受挫,只要他还活着,他完全是可能再打出以少胜多的,所以他这种军神奇才,只要活着,就有可能加速乱世的终结。
但是,当天下只剩下他和高祖时,他知道,自己自刎的那一刻,战乱就结束了,所以他既然已经实现了族秦的毕生之志,为了结束‘天下汹汹数岁’,一死又有何妨……”
曹操在那里自言自语,用自己的阐述,把诸葛亮要说的主要观点,重新组织了一下。
旁边的满宠,反而被曹操这种冷静的状态,吓得心里有点发毛,似乎在奇怪丞相怎么还会认同诸葛亮的观点?
满宠怕曹操将来翻脸、怪他没有提醒,只好硬着头皮指出:“丞相也不必在意诸葛亮的狂悖逆论,此人所言,乍一看确实能蛊惑人心,但仔细揣摩,就知道其中漏洞百出……”
曹操大笑几声,随后豁达道:“你当孤看不出来他的真正本意么?诸葛亮这是在说,如今天下已经只剩曹刘,其余群雄皆已覆灭,所以最后哪一方只要彻底倾颓,翻不了盘了,就该早日就死,避免生灵涂炭。
呵呵……他还怕孤到了那天恋恋不舍不肯死,所以暗示,只要孤速死,不战到最后一州一郡,他就可以保全孤的一部分族人,就像高祖赦免项羽的一些支脉族人一样!只不过,就算赦免了,将来也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姓曹了!
这种把戏,孤怎么可能看不懂?”
曹操不愧是奸雄之才,政治层面的眼光和敏感性,着实算得上是当世一流了。
要不是他和诸葛亮一个奸雄一个忠信,仅仅光看才干的话,曹操和诸葛,还真就是当世法家治世的双雄。
所以诸葛亮这一卷论文,居然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帮着翻译其中潜台词,曹操自己就看懂了。
当然,也仅仅只是看懂。
眼下曹操势力还在,他虽然略微弱势于刘备,但他绝不觉得自己没有机会了。他怎么可能会就此心灰意冷、自比项羽呢?
直到此时此刻,曹操还觉得自己依然比项羽强,自己还有机会!自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感慨完诸葛亮的论文后,曹操缓了口气,让人弄了一盏热茶汤,缓缓喝下暖暖肠胃,然后才继续展开另一张卷轴。
这张卷轴上,东西倒是简略得多,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只有简简单单三首诗。
诗的字数,也不是很合常理,并不只有五言汉乐府,甚至还有很少见的每句七言的奇怪作品。
不过,看到诗后面署名的“诸葛瑾”,就足以让曹操重视起来,他甚至还特地又洗了洗手,并且把最后一口茶水漱漱口,这才开始郑重低声朗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嗯?这不是诸葛瑾前几年的旧作么?怎么又拿来传抄了?”
看到这第一首时,曹操不由皱了皱眉,因为他知道这首诗,太有名了,八年前就见过。
当时,是官渡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曹操好不容易反推了袁绍,次年袁绍就重病不起了,让曹操阵营在北方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但是在曹操对付并逆转袁绍的同时,刘备也在江东灭了孙策。而诸葛瑾这首诗,就是当年为了挤兑孙策别再跑了、留在钱塘县堂堂正正打最后一战,才写的。
后来孙策也果然血气方刚,被诸葛瑾激将,这才没有再往南部的会稽郡山区转移,没有渡过钱塘江,就留在北岸坚守,直到关羽打到城下。最后孙策撂了几句场面话,拖着重伤之躯跳城自尽了。
这个典故太有名,诸葛瑾凭着一首诗,挤兑得一名要脸的诸侯最后不再逃亡到底,而是体面坚守、最后自尽。
所以这首诗,也跟着传唱天下,曹操也是素爱文学之人,所以揣摩此诗揣摩了整整八年,每每想起也觉得诸葛瑾文才不在自己之下。
不管诗的质量如何,政治上的效果是确实厉害,有孙策的性命背书,这点没人黑得了。
不过,此刻再看到对方以此为引子,再大量传抄散播,曹操难免生出一丝轻视鄙夷之感。
“这是诸侯才尽了么?也没点新词儿,九年前用这几句逼得孙策不走,现在还指望用这几句逼孤别走?呵呵。”
曹操内心不由哂笑,觉得对方太小看他了,没半点诚意。
不过,他才刚刚放松心情,很快又往下看。
当他看到那首旧诗引子下面,还有另外两首新诗,而且每一首都用意层层递进、同时又有反转,他随即就笑不出来了。
如果曹操能懂点心理学,或是精神病学,他甚至有可能估计:那诸葛瑾莫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是怎么做到一连三首诗、层层递进,每一首都自己反驳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