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5章 狂热粉丝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5章 狂热粉丝

京城,北海公园。

“媳妇,慢点、慢点。”

冰场上,江弦紧张的扶着朱琳,生怕她摔出个好歹。

“哎呀,你别一惊一乍的,别人都看咱。”朱琳在冰面上慢慢走着,看了眼四周,脸有些红的瞪一眼江弦。

“我能不一惊一乍的么?万一给你摔个什么好歹,你妈和我妈俩人能把给我吃了。”

这会儿的冬天,北海公园里滑冰的人特别多,其中以学生居多。

虽然这年代条件不行,但京城的学生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双冰鞋,不会滑冰的人凤毛麟角。

哪跟后世那帮学生似得,只会考试。

饭后,江弦坐到桌前,给聂华苓写好一封回信,第二天一早,出门给邮了出去。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这不仅是一个与世界文学交流的机会,更是一个出国的机会。

“行。”

“得了,估摸着这会在那要么是刷盘子,要么是冲厕所,要么就是当保姆,最不济,有可能已经从事了色情服务行业。”

和朱琳并肩走过一条条街道、胡同,江弦忍不住感叹。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王硕嘴不停,还在那嘚嘚。

然而江弦的这篇《最后一个匈奴》,又重新为她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

这和改开的进程也有关系。

在历史的进程里,总有一些年份特别特殊,就像一块又大又沉的石头,“扑通”一声掉进平静的水面,溅起好多水。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京城里头四处都能看见卖年画、对联、点心匣子还有兜售关东的小贩。

一封是来自西安,《延河》编辑部的,信里给他讲了《最后一个匈奴》现在在陕西有多火爆,读者们是如何如何喜欢这部小说,又是如何如何期待这部小说的下半卷问世。

年味十足。

“回头找个时间上他那儿吃烤鸭。”

众所周知,改开是先农村,后城市,到了今年,重心已经偏向于城镇。

她了大概三天的时间,每天抽出一些空闲,断断续续读完了这篇《最后一个匈奴》,或者说上篇。

这里冬天天气寒冷,聂华苓坐在家里的客厅,披着一条毛毯,捧着一册刚从国内邮寄来的文学期刊

他现在,完全不想离开家里。

年前,江弦又收到好几封信。

“哎呦,我太幸运了,出来玩这么一趟还碰着您二位了,我能要个签名么?”

“胡说啥呢。”

“挺好的啊,这可是去美国的好机会,多难得啊,记得我上学那会,一个宿舍的那姑娘,费了好大力气才考去了美国来着,现在在那边可好了。”

江湖传闻,王朔写《空中小姐》的时候,为了采风寻找灵感,凭借他那张能说会道且有点流氓的嘴,谈了六个女朋友。

聂华苓就像是被吸住一样,克制不住的往下读,一直到读完,对他笔下的那片土地心驰神往。

不到火候,再炼炼吧。

只想守着朱琳,等待他家的小小陛下呱呱落地。

“去你的,你不盼着人家好。”

聂华苓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西方人的生活日渐富裕、平淡,也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让小说家更关注凡俗、简单、内心的短章。

江弦一回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作者铁宁。

朱琳并不相信江弦的这番说辞,“总之,我还是希望你去,不要错过这次机会。”

我一直在挑选今年的“国际写作计划”国内计划人选,邀请中国作家二人,漂泊海外,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多,只好麻烦国内的一些老朋友为我举荐。

这里处于美国中北部,地理位置近似于中国的河南,农业大省,不过教育资源比河南顶,公共教育位居美国之首。

这种向往近乎于眷恋亦或者冲动,吸引的聂华苓迫不及待的想要踏上陕西这片土地。

奈何江弦只想做个良民。兜里这点稿费,只要不闹腾着去创业,还怕不够荣华富贵?或者去国外碰碰机会也行。

王濛向她推荐了江弦以后,聂华苓又听说江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消息,立马对江弦生出很大的兴趣。

王硕这个货,江弦一定是要交上一交的。

中国正是适合“大河小说”创作的时期。

这年头国内政策一会松、一会紧、一会软、一会硬,浪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逼数。

农民、小市民、工人、知识分子,乃至上层领导,都像一罐闷久了的苍蝇,好容易看见一丝光亮,既蠢蠢欲动又担惊受怕。

可能这就是大河小说的魅力。

“国际写作计划”对任何一名国内的作家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朱琳也冲他笑笑。

80、90年代半个娱乐圈的潇洒往事,都是这哥们贡献的,哪能没意思。

王濛是此前“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员,也是聂华苓非常欣赏的作家,今年她秋季的写作计划计划名额时,便征求了王濛的意见。

但是朱琳这会又怀着孩子,江弦可不想这个时候从家里出去。

江弦在纸上划拉的笔迹一顿,抬起头又看王硕一眼。

83年,没给丫枪毙了算便宜他了。

聂华苓。”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和翻译方面的工作,并不影响聂华苓对这篇小说的阅读。

作家也是人,有一个公费出去玩的机会,谁能不心动?偏偏这个机会给了江弦。

这是王濛给她寄过来的。

如此年轻的一位作者,竟然在长篇小说领域得到文学界的认可,放眼全世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听说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认识一下你这名青年俊彦。

理解什么意思以后,聂华苓这个翻译家本能的认为“大河”这个译词不好。

“我可没他能说。”江弦轻笑道。

老实讲,我对你的名字非常陌生。

“你好,我是江弦。”

“真的?!”

所以江弦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一封来自云南,是谢晋寄来的,告诉他《高山下的环》已顺利杀青。

“可以。”

毫无疑问,聂华苓的来信是让江弦最措手不及的一封。

这哥们现在一门心思要当“倒爷”,还没到穷的半死不活只能写小说的地步。

——《延河》

在此,诚邀您来到爱荷华做客,加入“国际写作计划”。

江弦清晰的察觉到,这座城市比之过去又变化了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