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听到曹仁提出的问题时,反应还是比较震惊的。
看得出来,贾诩也是刚刚才知道这事儿。
他压根就没想到高顺会发起这么贸然的登陆战,突然在襄阳城东和鱼梁洲之间、在曹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扎下一颗钉子。
毕竟两天之前,对岸下游三十里外的鹿门山大营,才刚刚失守呢,刘备军这推进速度也太快了。
而且高顺的推进方式,是只顾扫清汉水东岸的航道障碍,而对于汉水西岸的岘山大营,却不管不顾,然后就继续北上,任由于禁威胁鱼梁洲登陆部队的陆上后路。
仅仅是因为相比于于禁,杜袭和文聘实在算是软柿子、所以就挑一个软柿子捏么?捏完一个之后,另一个就丢着不管了?
高顺到底想干什么?关羽和诸葛瑾又想干什么?
犯得着这么冒进?是不是故意诱敌、另有阴谋?
贾诩不得不慎重思考了很久很久,才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析,跟曹仁探讨——他的语气非常不确定,甚至不能说是献策,只能说是探讨。
贾诩:“此事一时实在难以看透,还望将军慎重。依我之见,高顺突然领兵数万,趁夜插入襄阳城和鱼梁洲水寨之间,如今已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我军如果坚持立刻发起反击的话,也会面临一些不利的局面:
首先,高顺此举,虽然是主动跳入我军包围圈之中,但他选择的位置,还是非常巧妙的。
如今正值夏秋多雨之时,哪怕是倒退十几天,鱼梁洲以西这条水道,都无法通过走舸。
如果高顺当时就发动进攻、在此登陆,那我们在襄阳城内和岘山大营的军队,便可直接陆路徒涉攻击高顺,连船都不用借助。
但是,敌军偏偏选择了这时候进攻。选择了秋雨刚刚导致涨水、鱼梁洲和襄阳城之间的低洼地带刚好被汉水淹没到足以通过小船的程度,这个时机太精妙了。
现在我们要反击,如果不借助船只,只让士卒徒涉,绝对会有一些士卒被冲走,而且会被敌军以走舸沿航道截杀,就算上岸了,一时难以成阵,也会被半渡而击。
襄阳和岘山的大军需要克服的地理不利,就已经如此明显。樊城的徐将军想增援,就只会更麻烦。他需要渡过的就不仅仅是一条雨季才堪堪被淹的支脉,而是汉水的干流。如果贸然登陆,遭遇半渡而击的凶险也会更大。
这样算下来,眼下我军能直接对高顺发起进攻的部队,就只有蔡瑁的鱼梁洲水寨驻军了。毕竟只有蔡瑁部和高顺之间,没有隔着任何河流水道,直接列阵进攻、走路就能抵达战场。”
贾诩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
他后面显然是还有几句话,不方便直接讲出来,说出来容易伤某些鱼腩的面子。
但大家心里都懂:偏偏蔡瑁部的陆战实力,又是曹军各部中最弱的,光靠蔡瑁,野战肯定打不过高顺,让他单独进攻说不定反而遂了高顺的心意。
所以,这事儿有点两难。
曹仁当然也体会到了这层意思,便摸着胡子想了几秒,沉吟道:
“高顺的坚守死战之能,也确实不容小觑,当初他在吕布麾下时,我就曾领教过。如今在他可以依托河水阻隔的情况下,我们贸然过河夹击他,确实不智。
但他的兵力,也终究没法把鱼梁洲处处都看得滴水不漏。哪怕白天他能以巡哨斥候提前沿着汉水河岸巡逻,发现我们的船队集结、他就针对性调度兵力过来堵口。
那么晚上呢?昨夜高顺不就是趁着夜色登陆成功的?我军要是也趁着夜色,把襄阳和樊城的一部分守军、通过水路转运到蔡瑁控制的鱼梁洲水寨内。
第二天再从鱼梁洲东边高处的大寨内,凭高视下、自东向西扫荡高顺的部曲呢?高顺这三万人,还不得被我们全部赶下河去?”
曹仁的这番推演,倒也确实深合兵法正道。
他如果白天派人直接上岸,确实有可能被高顺拦截。但夜里双方视野都不好,这一点上双方是公平的。
昨天高顺做得初一、夜里偷度上岸,那今天他曹仁也做得十五,也依葫芦画瓢这么干。
而这一点,贾诩其实也想到了。
刚才他故意没说完,一方面是还不确定、要给蔡瑁留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想让曹仁自己发现这个盲点,让主帅也多点出谋划策的参与感。
毕竟当一条策略,是曹仁自己想到的时候,他就会对这条策略更有感情,更容易坚决贯彻。
这不是别人教他的,这是他自己想干的,自驱力满满。
所以,贾诩只是顺水推舟地表达了一下他的钦佩:“将军果然高见,我竟一时没有想到。不过……此策似乎也有一些弊端,不可不察。”
曹仁见贾诩认可了自己的设想,顿时心情不错。这时候再听贾诩的查漏补缺,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于是他微笑着鼓励:“文和思虑缜密,所想必有裨益,但说无妨!”
贾诩慎重地指出:“将军指望今夜再摸黑派兵上洲,那就必然要多耽误一个白天的时间。
今日我军将无所作为,白白再送高顺一天时间加固登陆阵地。明日发起进攻时,敌军可能就拥有更高的围营土墙、更深的壕沟了。
而且,鱼梁洲距离宜城,陆路只有六十里,哪怕算上汉水曲折,水路也不过八十余里。敌军知道高顺站稳脚跟后,随时有可能投入后军增援,多等一天便多一天的变数。”
贾诩的担心,说穿了就是一句话:等可以,但怕夜长梦多。
他让曹仁自己想到“等夜里再集结兵力”这条方略,然后再由他指出此策的弊端,也是为了让自己立于无过之地。
不然,如果策略本身是贾诩找的,漏洞也是他找的,那将来万一打败了,曹操就有可能责怪他:
你都知道这招不靠谱了,为什么不另想一条更靠谱的策略?什么,你说你想不到别的更好的招了?怎么这么无能?
但是,现在这招本身是曹仁想到的,贾诩只负责堵漏。
万一将来还是输了,就能说“我早就提醒过子孝将军,这招有个漏洞,但子孝将军权衡之后,仍然坚持这么办,我也没办法”。
贾诩也算是把明哲保身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能提醒的也尽量提醒了。
出谋划策肯定是要出力的,曹操要是输了,就凭贾诩两次扑灭勤王义臣的罪孽,刘备肯定要灭他满门的。
但是出谋划策的同时,尽量撇清责任,也是必须的。
贾诩也很清楚,曹操抗刘备这事儿,未必有胜算。如果不顺利,那么在曹操逐步颓势的这些年里,让他贾诩个人多保住一些年的荣华富贵,不被背锅问责,也是很重要的。
两者不可偏废。
此时此刻,曹仁听了贾诩的提醒后,倒是没想到贾诩背后那么多弯弯绕。
他只是权衡再三,觉得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那就这么办呗。
于是曹军立刻开始为今天半夜的行军转移做准备,而这个准备工作,本身也能持续差不多一整天了,所以曹仁的计划倒也不算太浪费时间。
要把大量的曹军,转移到鱼梁洲半岛东部的水寨,就需要很多的船只。
曹仁和徐晃在襄阳、樊城的船只,没法短时间内运那么多人,哪怕返航运两趟也不够。
所以,曹仁就得先派哨船去蔡瑁的水寨联络,让蔡瑁把船腾出来、准备好。分别去襄阳和樊城接人,入夜后再运回来会合。
然后第二天佛晓就能集中兵力偷袭高顺了——至于夜里直接进攻,那是不可能的,曹仁要集结的部队规模会很大,夜战很容易造成混乱。
当年曹操夜袭乌巢,也只带了五千人。以古代的通讯条件和夜间视力,夜里带好几万人一拥而上,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曹仁这边,如此繁琐的准备工作,一个白天能完成就很不错了,任何涉及水陆协同的作战,都是这么费事的。
……
曹仁在忙着联络蔡瑁、徐晃,为今夜的转运集结兵力做准备的同时。
这天午后,临近傍晚时分,襄阳城西,又有一份紧急军情送了过来。
信使气喘吁吁地策马赶到西门,亮出证明身份的印信,让守军用吊篮拉上城去。
负责守卫城门的都尉确认过一切无误后,赶紧护送信使直奔原荆州牧府、如今的曹仁镇南将军幕府。
不过几盏茶的工夫,急报就送到了曹仁手上。
“禀将军!刘备军部将黄忠,于三日前领兵北上,前日逼近山都县。山都县令求援未果,城狭兵少,面对黄忠猛攻,城中刘表旧部突然作乱,杀了县令和守城的军司马,投了黄忠!
如今黄忠已分兵逼近筑阳县!筑阳县令派我前来求援,说是如果再不增援,一旦有变……黄忠就要和上庸霍峻连成一片了。”
曹仁听着汇报,一边亲自看着书信,表情并无多少变化。
书信上写的,比信使口头禀报的还要详细,还大致描述了黄忠的兵力强盛,所以才能短短三天就攻破一个县城,怕是调动了数万之众。
至于这个“数”万究竟是多少万,一时就搞不明白了。
当然,所谓的三天破一城,从绝对值来看,确实是快的。但是相对值而言,就不算什么了——
刘备军在东线,可是一天就攻破了鹿门山,次日休整行军一日,第三天已经在汉水河面上击退了蔡瑁的水军、并且连夜在鱼梁洲登陆了。
跟高顺、关平的这个速度一比,黄忠那边实在不能算是快。
而且,急报里也说得很清楚了:黄忠破城,并非完全靠战斗力,这里面也有曹军之前跑马圈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
徐晃接收上游四县、连接上庸时,因为这些小县不太重要,也不愿意过于分兵摊薄了战斗力,所以每县都只留了几百近千的骨干负责守城门、抓总指挥。
山都、筑阳这些小县城里,主体的守军还是刘表遗留下来的部队。
现在,曹操在荆北战场总体略微显露出了颓势,之前被刘备小败几场。
对于投了曹的刘表旧部军官,肯定会心里打鼓,担心自己是不是投错人了。
这种情况下,黄忠带着几万军队嚣张北上,大展旌旗以壮军威,确实很容易唬住人。
一旦城内的刘表旧部出现混乱,光靠几百上千的曹军嫡系骨干绝对是守不住的。
不过,事情已经如此了,曹仁也不得不先接受这个现实。
“看来,刘备军真是张狂无比,关羽和黄忠分兵两路北上,都动用了主力,不然怎会有如此威势?
不过,宜城的敌军总共也就那么多,两路都是主攻,就说明刘备手上没多少预备队了。我军只要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对其中一路下手,还是很有把握各个击破的……”
曹仁心中如是暗忖,想着想着,愈发觉得这个判断有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